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,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,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
:::

深耕噶瑪蘭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馬偕博士抵達台灣第二年(1873)起,直到1900年,幾乎年年前往宜蘭,到訪高達25次,當時台北與宜蘭間的交通極為不便,必須翻山越嶺經過2天才能到達。到達宜蘭平原後,馬偕博士總是風塵僕僕地,盡可能地前去各個部落與噶瑪蘭人相會、佈道,他一共在噶瑪蘭人當中建立過23所教會。在這25次旅行當中,總共停留達214天,每次平均停留8.5天,是馬偕耕耘最勤的原住民族群。馬偕博士因此和噶瑪蘭人建立深厚而特殊的情誼,噶瑪蘭人也成為淡水宣教總部的常客,經常有人從宜蘭遠道來訪或是在此學習,成為牛津學堂或淡水女子學堂的學生。而噶瑪蘭人特殊的姓氏“偕”姓,也是有馬偕博士的漢姓偕而來。(馬偕博士漢名為偕叡理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1873年10月20日,馬偕第一次到訪宜蘭,由基隆走三貂嶺,經頂雙溪抵達頭城,第一個到訪的噶瑪蘭村社是頭城附近的打馬煙社,然後行經很多漢人村鎮及噶瑪蘭人的村社道德蘇澳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馬偕之後去宜蘭,雖然也在漢人村鎮傳教,但噶瑪蘭人給馬偕更大的支持,在噶瑪蘭人的傳教,起初也不是很順利,馬偕的精神感動了噶瑪蘭人,於是逐漸地將基督教信仰傳遍宜蘭平原上各個村社,蘭陽溪北從打馬煙、蕃社頭(即哆囉美遠社)、奇立板、武暖、其武蘭、奇立丹、大竹圍(即抵美蘭社)、辛仔罕及擺厘;蘭陽溪南則從南方澳、婆羅辛仔宛、掃芴、打那美、珍珠里簡、加禮宛、流流,另有埤頭及董門頭兩個以噶瑪蘭人為主的村社,都接受了馬偕。1886年馬偕在噶瑪蘭人的16個村社當中按立了長老、執事,成立了教會組織,並親自施洗禮,有的社幾乎全社成為信徒,有36個原是頭目的人成為長老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信徒到1884年馬偕第8次前往時,已達1000人以上,並建立第一所教堂於打馬煙。馬偕心繫噶瑪蘭人的安危,1885年在中法戰爭期間,還冒險通過交戰區的基隆,南下探訪宜蘭的族人。1895-1898年日本統治初期的混亂期間,馬偕也透過各種管道向日本當局提出保護噶瑪蘭人得要求。

        噶瑪蘭人因受漢人擠壓,逐漸向外遷徙,1887年馬偕開始前往噶瑪蘭人位於叭哩沙平原(今三星鄉)的遷徙地。其後,馬偕也在當地建了八王城、紅紫林、天送埤、頂破布等教會。1890-1892年,馬偕三度由宜蘭前往噶瑪蘭人於花蓮的遷徙地–奇萊平原,去探訪那裡的噶瑪蘭人建立的部落。噶瑪蘭人的後裔,迄今人感念馬偕博士的德澤!